品牌连锁 | 三城三院
小儿急性中耳炎
概述
小儿急性中耳炎(acute otitis media,AOM)是中耳粘膜的急性炎症,为48小时内突然发作的中耳炎症感染,绝大多数(80%以上)与细菌(肺炎链球菌、流感嗜血杆菌、黏膜炎莫拉菌)感染有关,少数病毒(5-10%)感染,经抗生素治疗后,可以转变为分泌性中耳炎。6个月内怀抱式喂养;避免仰卧式奶瓶;6-12月避免镇静剂的应用及避免接触二手烟为该病的预防措施。。
病因
许多实验已经证实,AOM的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、流感嗜血杆菌和黏膜炎莫拉菌:其中从25%~509%的AOM患儿中耳积液中发现肺炎链球菌,15%~309%流感嗜血杆菌,而黏膜炎莫拉菌为3%~20%;也有少数病病例由病毒单独感染引起,约为5%~15%;还有19%~15%的病例报道未发现病原体,这
可能是早期文献报道中病毒感染的病例例。当欧美一些国家常规使用肺炎链球菌疫苗后,AOM的致病菌谱正在发生改变。 Block等发现7~24个月的AOM患儿其流感嗜血杆菌分离率增高,从1992~1998年间的39%增高到2000~2003年间的52%6,而肺炎链球菌则由49%下降到34%。
症状
AOM的患儿一般表现为迅速发作的症状和征象,如耳痛(婴儿表现为撕扯自己的耳朵),1岁以内婴儿则表现为易激惹、耳漏和(或)发热。有些前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,90%的AOM患儿可出现前述表现,同时,72%没有患急性中耳炎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也具有这些临床特征。除了耳漏外,其他表现均是非特异性的,常和单纯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重叠。上呼呼吸道感染的其他症状如咳嗽、出现鼻腔分泌物或鼻塞,经常先于或伴随急性中耳炎发生,也是非特异性的。病史亦不能单独作为急性中耳炎的诊断指标,尤其是那些较小的儿童。
危害
检查
三个标准(迅速发作病史、中耳渗液、中耳感染的存在);中耳渗液可由鼓气耳镜确诊。
治疗
1.观察策略对单纯的AOM,在考虑年龄、病情和随访依从性的情况下,可进行不使用抗生素的观察,即所谓的AOM“观察策略”,是指对合适的患儿推迟48~72小日时进行抗生素治疗,可进行适当的对症治疗。
2.AOM与急性乳突炎、细菌性脑膜炎的关系对AOM进行常规抗生素治疗通常被认为是乳突炎发生率减少的主要原因。
3.抗生素素治疗抗生素首选阿莫西林,剂量一般为80~90mg/(kgd)。
4.预防
临床工作者应致力于减少AOM风险因素来达到预防目的。与早期AOM或复发性AOM有关的一些风险因素不易消除,例如遗传易感性、早产、男性、有复发性中耳炎家族史、社会经济状况低下等。在婴幼儿时期,改善婴儿护理中心的护理模式可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,从而可以显著减少复发性AOM的发病率。初6个月的怀抱式哺乳似乎可以预防AOM早期症状的进展,要尽量避免仰卧式奶瓶哺乳,在孩子6~12个月时,避免镇静剂的应用及避免接触二手烟,均可有效减少婴幼儿AOM的发生。
分泌性中耳炎
概述
分泌性中耳炎,也称渗出性中耳炎 定义为未伴急性耳部感染症状的中耳持续积液。OME 是与AOM截然不同的疾病,AOM诊断需符合几点:病史急骤、症状出现突然、存在中耳积液、有中耳感染的症状和体征。而OME时,中耳持续积液可以导致鼓膜动度降低,声音传入受阻。
病因
如果OME的患儿曾经先发AOM,或者有中耳积液引发的急性临床表现,或者是异常的听力图或鼓室压图,那么在诊治中OME的发作时间和侧别都可以得到确认。对那些在学校听力筛查或门诊常规检查中发现的OME患儿,需要推测其发病时间和中耳积液持续时间。OME患儿的40%~50%中,不论是患儿自己,还是其父母或监护人,都不会对中耳积液有显著的主诉。当然,也有一些孩子会有与中耳积液有关的临床表现,如轻度的间歇性耳痛,耳胀满感,或耳“砰碑”声;婴儿的继发耳痛表现,如易激惹、抓耳、睡眠紊乱;婴儿对周边声音响动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,不会准确的朝向声音来源;耳聋,有时患儿不能特意表述这个现象,但父母可以通过别的现象发现;注意力下降、行为改变、对正常言语交谈反应差、当使用音响设备时需额外提高音量;复发性AOM,在两次发作间隔期内存在持续的OME。
症状
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,听力减退及耳鸣为常见症状,常发生于感冒后,或不知不觉中发生,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,有自听增强,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,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。
1、听力减退:听力下降,自听增强,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,因积液离开蜗传,听力可暂时改善(变位性听力改善),积液粘稠时,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,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,注意力不集中,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,如一耳患病,另耳听力正常,可长期不被觉察,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。
2、耳痛: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,常为患者的症状,可为持续性,亦可为抽痛,慢性者耳痛不明显,本病甚为有关耳内闭塞或闷胀感,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。
3、耳鸣:多为低调间歇性,如“劈啪”声,嗡嗡声及流水声等,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,擤鼻时,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。
4、患者周围皮肤有发“木”感,心理上有烦闷感。
危害
分泌性中耳炎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或并发鼓室硬化症。
检查
1、鼓膜:松驰部或全鼓膜内陷,表现为光锥缩短,变形或消失,锤骨柄向后,上移位,捶骨短突明显外突,前后皱襞夹角变小,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,呈单黄,橙红油亮或琥珀色,光锥变形或移位,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,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,短突显比垩色,捶骨柄呈浮雕状,若液体为浆液性,且未充满鼓室,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,此液面状如弧形发丝,称为发状线,凹面向上,头位变动时,其与地面平行的关系不变,透过鼓膜有时尚可见到气泡,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,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。
2、拔瓶塞声:分别紧压耳屏后速放,双耳分别试验,患者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。
3、听力检查:音叉试验及纯音乐听阀测试结果显示传导性聋,听力损失政府不一,重者可达40dB HL左右,因积液量常有变化,故听阈可有一定波动,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,但由于中耳船生结构及两春的阻抗变化,高频气导及骨导听力亦能客观下降,积液排出后听力即改善,声导肯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,平坦型(B型)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;高负力型(C3型)示鼓咽管功能不良,部分有鼓室积液,听力障碍显著者,应行听性脑干反应和耳声发射检查,以确定是否对内耳产生影响。
4、CT扫描可见中耳系统气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。
5、分泌性中耳炎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或并发鼓室硬化症。
预防
加强身体锻炼,防止感冒,进行卫生教育,提高家长及教师对本病的认识,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,积极治疗鼻,咽部疾病。
1、凡发生耳内堵塞感应及时寻找原因,及时排除,对疾病的恢复大有益处。
2、鼻和鼻咽部的炎症波及咽鼓管阻塞时,则应及早使用1%麻黄素溶液滴鼻,使鼻腔粘膜收缩,咽鼓管通畅,新鲜空气进入中耳,使耳的渗出即时吸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