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连锁 | 三城三院
鼻息肉
概述
鼻息肉(nasal polyp)是鼻、鼻窦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,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息肉为临床特征。发病率占总人口的1%~4%,但在支气管哮喘、阿司匹林耐受不良、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及囊性纤维化患者中,发病率可在15%以上。发病多在中年以上,男性多于女性。病因不明,有明显复发倾向。儿童鼻息肉发病率低,病因、发病机制、临床表现及治疗与成人有相同之处,亦存在差别。
病因
儿童鼻息肉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,相关疾病包括:
1. 遗传
2. 慢性炎症
3. 先天性异常
4. 过敏性疾病
5. 免疫异常
6. 解剖异常
症状
鼻息肉多发生于双侧,单侧少见。主要症状为随着息肉增大而逐渐加重的持续性鼻塞。因息肉上少有血管分布,故血管收缩剂滴鼻无明显效果。严重者呈鼻塞性鼻音,睡眠时打鼾。息肉蒂长者可感觉到鼻腔内有物体随呼吸上下移动。后鼻孔息肉可致呼气时经鼻呼气困难。
常伴有嗅觉障碍。
鼻腔分泌物增多,可为浆液性、黏液性,伴发感染可为脓性。
如伴发变态反应性炎症时可有喷嚏、清涕等。
鼻塞所致张口呼吸可继发慢性咽炎。息肉阻塞咽鼓管可引起耳闷、听力下降甚至分泌性中耳炎。若鼻窦受累,可有头晕及面部胀痛。鼻分泌物倒流可以引起反复咳嗽,甚至气管和肺部炎症。
巨大息肉可以导致外鼻变形,鼻梁增宽扁平,两侧鼻背隆起形成“蛙形鼻”。长期张口呼吸可以导致面骨发育障碍,产生“腺样体面容”,表现为上颌骨变长,硬聘高拱,牙列不齐,上切牙外露,唇厚等。
少数生长快、体积巨大息肉可挤压破坏周围组织造成眼肌麻痹、眼球突出等。
检查
检查前鼻镜和鼻内镜检查可发现一个或多个圆形、表面光滑、质软、可移动、灰白或淡红色荔枝状半透明肿物,触之柔软,不易出血,根蒂多在中鼻道,多发息肉根基较广。息肉小者需用血管收缩剂收缩鼻甲或用鼻内镜才能发现。息肉向前可发展至前鼻孔,因前端长期受空气、尘埃的刺激而呈淡红色。息肉向后发展可至鼻咽部。鼻腔内可见浆液性或黏稠脓性分泌物。
影像学检查:X线多显示筛窦均匀一致的云雾样浑浊,可见黏膜增厚影,如伴有或继发鼻窦感染可显示鼻窦内密度增高影。鼻窦CT扫描可清晰反映鼻部解剖变异、软组织情况和周边骨质情况,但是不作为儿童鼻息肉的常规检查,只用于手术患者。
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查:儿童鼻息肉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异常,尤其是体液免疫,常表现为IgG亚群的缺失。
汗液检查:儿童鼻息肉患者多数同时患有囊性纤维化,表现为汗液中氯、钠含量升高,可达正常的3~4倍。
过敏相关检查:儿童鼻息肉患者多件有过敏性真菌性鼻窦炎或哮喘。皮肤点刺实验、血清1E检查等可有阳性发现。
基因检查:可发现多发基因数量异常或阳性家族史。
特殊类型上颁实后鼻孔息肉:好发于青少年,病因不清,和感染以及过敏关系密切,囊性纤维化是儿童患者的危险因素。通常表现为单侧鼻塞,偶有黏液样分泌物。
治疗
治疗原则是切除息肉,解除鼻塞,预防复发。因儿童鼻息肉与多种基础疾病相关,所以要注意相关因素的治疗。
1.基础疾病的治疗例如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,免疫功能异常,慢性鼻窦炎等。
2.药物儿童鼻息肉主要采取药物治疗,包括:(1)激素:鼻喷或口服激素均可减轻水肿,缩小息肉体积,控制局部炎症。但口服激素对儿童生长
发育的影响仍存争议。以局部应用为主。(2)抗生素:可以控制炎症以及并发或继发的感染。(3)减充血剂:用于严重鼻塞患儿,选择儿童用盐酸羟甲唑啉,但不宜长期使用,原则上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。(4)抗组胺药物:多用于有过敏性体质患儿,尤其是伴发过敏性鼻炎、哮喘或过敏性真菌性鼻窦炎者。(5)黏液促排剂:可以稀释黏液,促进排出。
3.手术对于药物治疗失败,体积较大或多发的阻塞性息肉,或有慢性持续性鼻窦感染及症状例如鼻塞、慢性流涕、张口呼吸等的患儿需要手术治疗。术式以单纯息肉切除术为首要选择,注意保护周围的黏膜,不要过多开放鼻窦。基础疾病未解决,息肉复发率高。
4.免疫调节治疗适用于有免疫功能异常或有缺陷的患儿。
5.基因治疗原发性鼻息肉或基因检查有异常患儿可以采取基因治疗。基因治疗的效果尚有待进一步探讨,因为包括鼻息肉在内的疾病都是多基因性的。